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夜场资讯

从《永不消逝的电波》解构山西舞蹈红色基因转化的原则

作者:小编 时间:2024-09-05阅读数:人阅读


  

梁雨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红色题材的经典舞剧,通过舞蹈这一跨越语言与国界的艺术形式,让红色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出圈”盛况,不仅标志着一种“溯流”文化现象的崛起,更开启了舞蹈艺术跨界交融的新纪元。本文对其“出圈”现象进行多层面、多维度深刻剖析,旨在揭示红色舞剧“出圈”背后的艺术逻辑与文化内涵,进而为山西红色舞蹈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宝贵的启示与独有的贡献。

一、《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继承性、多元性与突破性

  (一)从国内舞剧创作哲学与基调审视其继承性
  《永不消逝的电波》之诞生,并未囿于传统革命题材舞剧的“程式化”桎梏,而是跨越了界限,为创新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打破”与“创新”理念恰恰是继承与发扬了国内舞剧创作的精髓。
  国内舞蹈之父吴晓邦先生,是舞剧形式应用在国内的第一人,他在上世纪五十代提出国内舞剧创作的核心理念,即国内舞剧既不能走戏曲舞蹈与结构组成的舞剧路线,也不能走芭蕾舞剧结构的西式舞剧路线,而是根据舞剧的剧情和人物塑造,创作舞蹈语言和舞蹈结构。至此,国内舞剧一直在实践中探寻一种自恰而独立的表达方式,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创作范式。
  由此不难发现,国内舞剧自诞生之初便怀揣着脱离戏曲与芭蕾的戏剧母体,寻求国内式舞剧独立表达之自觉。《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形式上的锐意革新,及其一切服务于剧情与内容的创作哲学,无疑是对舞剧先驱吴晓邦先生理念的深刻继承与崇高弘扬。
  (二)从国内舞剧创作思想的演进脉络审视其多元融合性
  《永不消失的电波》所蕴含的艺术思潮,彰显出一种跨越界限、多元融合的发展性创新,为国内舞剧艺术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与深度。
  我国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创作经历了3个重要的阶段性变革。首先,在1942延安秧歌运动的背景下,舞蹈创作就已形成了为现实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且产生了《五朵红云》《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代表性舞剧;第二个阶段是90代后产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潮,如《傲雪花红》《天边红云》等;而《永不消逝的电波》可以说是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向第三个阶段迈进的代表,其不仅保留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特性,还具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融合发展的创作特征。
  (三)从形式与审美特征审视其突破性
  首先,我国第一部革命历史题材舞剧《五朵红云》,是基于黎族舞蹈语言和芭蕾舞剧结构相结合的舞剧形式,试验性打造出革命历史题材舞剧;而1964《红色娘子军》的出现,不但创新了舞剧中的舞蹈语言,也就是民间的上身动作加芭蕾的腿部动作的融合,也形成了舞剧结构与语言在芭蕾上的统一。而《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蹈语言并没有遵循民族舞蹈语言或芭蕾舞蹈语言的范式,而更像是将古典唯美主义与现当代的舞蹈语言进行融合的综合式表达。这种打破革命历史题材舞剧语言的范式使得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具有了新的古典主义的唯美性特征和具有当代人时代特点的机械化美学特征。
  其次,从叙事结构上更加考验创作者的巧思,创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场景转换,使得舞剧在叙事上既紧凑又富有张力。这种叙事结构,使得舞剧在审美上更加引人入胜,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第三,从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上,《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进行了新探索,强化了人性的挖掘。通过环境的营造、角色的痛苦回忆等细节呈现,将角色的恐惧无助、紧张痛苦等情感合理展现,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亲切感人。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使得舞剧在审美上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四,从舞剧的审美意蕴上看,以往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多是一种英雄主题下的悲壮之美,而《永不消逝的电波》则是一种刚柔并济的美学追求,在整体柔婉的氛围中深耕厚植刚健之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柔润刚的美学效果,使得舞剧在审美上独树一帜。

二、山西红色舞蹈基因转化的原则

  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笔者发现《国内民族民间舞集成·山西卷》中记载了带有红色基因的传统舞蹈有《汾孝地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左权小花戏》《文迓鼓》《喜乐》《转身鼓》《牛斗虎》《铁棍》等,这些红色基因是当代山西红色舞蹈转化的基础与力量。基于此,我们从红色题材经典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继承性、多元性与突破性等先进经验中,对山西红色舞蹈基因进行转化时,提出以下原则:
  (一)继承性原则
  1.坚守红色基因内核:山西红色舞蹈在转化过程中,应坚守红色文化的内核,即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念。这是红色舞蹈的灵魂所在,也是其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基础。
  2.尊重历史事实:舞蹈创作应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再现和升华,确保舞蹈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3.传承经典元素:借鉴《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舞剧的成功经验,将山西红色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如革命故事、英雄事迹、地域特色等)融入舞蹈创作中,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红色舞蹈风格。
  (二)多元性原则
  1.艺术形式多样化:鼓励在舞蹈创作中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现代舞、民族舞等,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结合音乐、灯光、舞美等多种艺术手段,提升舞蹈的整体艺术效果。
  2.题材内容多元化:拓宽舞蹈创作的题材范围,不仅限于传统的革命故事,还可以探索山西红色文化中的其他方面。通过多元化的题材内容,展现山西红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观众群体广泛化:针对不同龄、不同背景的观众群体,创作具有针对性的红色舞蹈作品。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题材内容,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喜爱山西红色舞蹈。
  (三)突破性原则
  1.创新表现手法:借鉴《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创新表现手法,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打破传统舞台的局限性,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
  2.深化主题思想:在继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提炼主题思想,使舞蹈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通过舞蹈艺术的力量,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跨界融合:鼓励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如与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红色舞蹈作品。通过跨界融合,拓宽山西红色舞蹈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作为一名研究山西传统舞蹈的艺术工作者,秉承一颗初心,潜心去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山西红色舞蹈成为红色基因弘扬传播的新载体,充分发挥文艺作为“时代风貌”与“时代号角”的感染力、凝聚力、向心力与宣传力,彰显文化自信,为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国内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注入强大文化力量。【作者单位: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基金:2022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山西传统舞蹈中红色基因的挖掘与传承》(课题编号22BE005)阶段性成果】

(责编:马云梅、刘洋)

声明:该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本站不会介入任何形式的担保,请仔细甄别!

会员头像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