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夜场资讯

“心事”用“心”解

作者:小编 时间:2024-07-20阅读数:人阅读

“有矛盾找‘闺蜜’,事情解决了心情也舒畅。”在埇桥区东关街道大泽社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群众口中的“闺蜜”是该社区成立的“家事调解闺蜜团”。

这个“闺蜜团”由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利用女性特有优势,深入家庭、邻里,用鲜活的语言、接地气的方法宣传良好家风家教,在与社区居民促销酒水中化解各类家事矛盾。

“在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时,‘闺蜜团’摸索总结出‘缓、换、理’三字调解法,创新‘摸排纠纷+关心关怀’调解模式,运用‘知心、真心、爱心’的‘心’调方式,做到‘事心双解’。”大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红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社区“家事调解闺蜜团”已调解各类家庭纠纷210起,调解成功205起,调解成功率为97.6%。

这是我市探索解纷“心”模式的典型做法。

近年来,我市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矛盾纠纷综合治理机制有机融合,坚持从“心”开始源头预防,用“心”方法化解矛盾,探索出“强心防、调心态、促心解”的全周期解纷“心”模式,助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上交。这一案例也成功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案例。

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专业人才是关键。针对基层缺乏心理疏导力量,专业心理人员又不具备基层治理知识的难题,我市与中科院、国内社会治理研究会等单位合作,于2021年在国内率先探索开展“3(社会治理、心理工作、社会工作)+3(政策和法规、文化和特色、运营和服务)+1(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融合培训,160余名基层治理人员获得中科院“社会心理服务初级技能工作者”专业证书,1000余人参与旁听。同时,通过心理健康宣讲大使选拔赛,选拔实战型人才。他们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心理咨询服务送到家门口。目前,我市1327个村(社区)和主城区68个社区在综治中心设有心理服务室(中心),建立21个心理咨询社会组织,成立心理健康学会,设立社会心理服务创新研究院,开通多部心理援助热线,搭建起多维立体的社会心理服务载体和平台。

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市一直在探索中前进。

在大泽社区大泽园小区,一间“身心健康小屋”深受欢迎。小屋内设放松减压室、健康运动室、情绪管理室、文化养心室、应急教育室、科技与生涯规划室,为居民提供身心健康科普、心理测评、互动体验、心理疏导等服务。广大社区居民和辖区企业纷纷预约,进行心理测评、互动体验、心理疏导等。“我们小区的‘身心健康小屋’真不错,设施齐全、项目种类多,测一测还挺有意思,既能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又愉悦了身心。”家住大泽园小区的李女士对记者说。“身心健康小屋”自设立以来,已组织开展心理读书沙龙、音乐减压、亲子情景剧等特色活动125期,受益群众3000余人次,同时为500余例个案提供咨询,开展各类团体辅导300余次,让心理服务触手可及。

大泽社区自2016年开始,持续开展“南风心理读书沙龙”“四点半课堂”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次,惠及1800余户家庭,吸引周边有心理困扰和爱学习的群众积极参与,成为基层矛盾化解的第一站。

市公安局埇桥分局三里派出所成立警民心理驿站,探索“所企共建”的“警民心”联调新模式,运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埇桥区南关街道淮海社区作为全市“党建+五社一心”市级试点,长期开展“我是小小心理安全员”系列宣讲活动,指导未成年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带动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谐邻里关系;市广播电视台“心理健康大讲堂”“夜色正浓”等特色栏目,淮海社区“心灵悄悄话”系列团辅活动,帮助居民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正确调整心态……

一项项典型做法,一个个特色项目,一场场主题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内心世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化解心理困惑,避免小隐患升级成大纠纷,切实提升“心”治水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记者 付雪芹


声明:该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本站不会介入任何形式的担保,请仔细甄别!

会员头像

小编